我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級,每個月的零花錢經常超過300元,這對都是工薪階層的我們夫婦而言實在是一筆不小的開銷。為了讓孩子懂得節儉,我們費了不少口舌,但每次孩子一伸手,卻總是不忍拒絕。
這不,又來了!
“媽媽,我同桌王陽的鉛筆盒又大又漂亮,我想買一個!”
“我們學校門口有賣霜淇淋的,給我兩塊錢,我要買著吃。”
“給我五塊錢,我要買李明那樣的卡通圓珠筆。”
這樣下去可不是辦法。我跟丈夫決定向“高人”請教。沒事我們就去書店閱讀有關教育孩子的文章。一次我看到這樣一段話:“節儉是美德。這其實就是一種理財教育,因為節儉就是一種理財觀。但同時,許多家長又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到錢字,生怕過早讓孩子接觸錢而形成對金錢的錯誤認識。而在美國,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從3歲就已經開始;在英國,政府決定在小學就開始設置理財教育課,並隨著年齡的增長開設不同的理財教育內容,讓孩子從小就正確地對待金錢和使用金錢,並學會初步的理財知識和技能。專家建議。不妨大大方方地教育孩子:學會花錢。一味要求節省的理財教育已經明顯落後。”
我跟丈夫眼前一亮,我們何不也讓孩子“學會花錢”呢?
於是我們跟兒子達成協議:每月給他零用錢100元,買學習用品和零食。剩下的可以攢起來,買他喜歡的東西。不過,花的錢要用本子一一記好,更不能透支。兒子非常高興,他從沒一下子從我這裏拿過那麼多錢。他舉著小手,扭著屁股連呼:“爸媽萬歲!”
可好景不長,兩周以後,兒子悶悶不樂起來。我試探著問:“怎麼了。兒子?”“媽媽,我沒錢了!”他怯怯地說。“那麼多錢,都沒了?”我故意很驚訝地說。“給媽媽看看你是怎麼花的。”兒子拿出他的“理財本”,遞到我手裏就低下了頭。
“QQ糖3元,烤腸3元,電動小飛機8元……呵,我們的牛牛會花錢了,賬記得還挺清楚呢!”兒子的臉更紅了。“不過,買的好像都是吃的玩的,老師可沒說我們牛牛是小饞貓而說是一個愛學習的好孩子。錢沒了,沒辦法,咱們可是有協議的,不過,買學習用品的錢媽媽會破格給你的,下不為例。”兒子不好意思地笑了。
又一個月過去了,兒子主動交出了本子,自豪地說:“媽媽請檢查。”練習本1元,自動鉛筆1元5角……總計:28.5元,剩餘:71.5元。
“媽媽,我想把剩餘的錢存起來,因為我想買一個文曲星,用來學英語。”“好呀,媽媽為你高興,我們的牛牛成了理財家了。”兒子開心地笑了。
我們的孩子,再也不亂花錢了,現在已經攢了400多元,說是要自己攢錢上大學。